2015年9月30日 星期三

自學,是為了多元選擇,而不是為了反抗體制而生





今天去參加教師研習的課程,去跟體制內老師請益有關如何帶領 讀報活動 的教案設計。

或許,你會感到好奇,
既然,因為自學,我們可以嘗試任何的教案,為何我還要去學校學玩這些呢?

其實,我一開始也很猶豫,但秉持著,多方取經有助於教案的設計,於是我來了!
而兩個多小時的板凳時間,教案設計不一定對我有幫助,但教師的熱忱,卻讓我有了許多的感動。 他讓我重新感受到,即使在大恐龍教育制度下,還是有許多人在做著阿呆的事情。

對於像我們自學的家庭而言,自己企劃教案的好處是能夠擺脫現有體制的限制,有很多教案可以跟小孩立即互動,並快速回應,立即調整。不必背負教師評鑑跟面對恐龍家長,因為我們自己就是教育部評鑑委員 兼 校長  兼  恐龍家長  再兼 校工。

我的小孩選擇自學,
並不是我們很厲害可以自己教
非常多人都誤以為我跟我先生的高學歷是促使自學的最重要原因
其實,不是這樣的。

自學,是為了讓小孩得以用他自己的選擇來決定要學的東西內容,跟前進的速度
換句話說 就是 [ 自主學習 ]

學校為了管理跟整體性考量,很多時候必須忽略標準差之外的學生
每個小孩都有可能在某些方面是落在標準差之外的
這是台灣學校團體的本質 也是限制
我們選擇 在這些標準差定義之外的 學習模式,就是自學!
說白了,就是 不讓這些教育體制內的限制變成學習上的侷限。
這就是自學最迷人之處!

自學,會有很多的可能性,小孩也可能在這樣的自主學習過程中
養成另一種相較於體制內限制下所無法產生的 [ 多元化的下一代 ] 。
為何多元的下一代如此重要呢?

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段話是
[ 以前的家長可以幫我們洞見未來十年的產業及潛力,而給予我們當時選科系的參考;
現在的我,下三年的潛力產業是甚麼都看不清楚了,我又怎麼能主導小孩現在該學甚麼呢? ]

想想,還是要回歸本質,由孩子自己順著自己的本性發展,將主導權交給他,越小主導自己的學習,就會越早往自己內在對話,能跟自己對話相處的孩子,將來,他會很清楚自己為何做這樣的選擇,並願意承擔中間過程所有的一切。家長從中陪伴,親子間常對話,讓他的成熟人格在一次又一次摸索中漸趨成熟。

我們選擇自學,是為了讓自學的孩子將來有更多元性可能存在,而不是為了反抗學校體制教學而生。

所以,體制內外是可以多方交流的,教學相長嘛~~~~


2015年9月29日 星期二


即將四十歲了
過去十年,過了太精采太精彩了
人生的酸甜苦辣都嘗遍了
所有認識我的朋友,知道內幕的
都會為我掬一把眼淚
還取笑我 可以拍一部民視連續劇了
唯獨那個我為他付出一切的 
沒有感受到

我啊! 一直在期望一個不可能到來的結局
我等了二十幾年
現在的我, 累了
淚真的也流乾了


我告訴自己
四開頭的日子,我要為自己而活
為Mina想要的生活而活
過去,
我是孩子的孕母
我是孩子的保母
我是伴侶創業的最廉價最沒有地位的勞工
我是自學小孩全年無休的教師
是一個付出太多而失衡的女人
現在
我不想讓這種膠著 一直困擾著我了

說真的
要拋棄一切
太難了
所以每次的談判都破裂

但兩人看的東西差距太遠了
始終對不到焦
太累人了

在我後悔前
你帶走吧
帶走你要的 想要的 

唯獨一樣東西
他終歸屬於我
那就是我已經收回那份過度付出的心了

自己的心
自己照顧
自己呵護






我們的歐洲自學記--意識到語言不同了

2015年5月17日 2:58

Jimmy跟Woody兩兄弟在Stuttgart的 Max Eyth See 湖邊玩水,
這是個幾乎沒有中國人出沒的旅遊景點,
於是小孩在玩水時,幾乎不會有說著相同語言的玩伴

Jimmy結束玩水,在回程中,我們有了以下的對話

Jimmy說:
[媽咪,德國人說中文應該很難ㄏㄡ....]
我說:
[應該吧! 就像會說中文的你要學德語也是有難度的啊
         我很好奇,你為何會這麼說......]
Jimmy說:
[我剛剛幫一個小朋友處理他的船,幫他解決問題]
爸爸說:
[哦~~~那很好啊, 那他有跟你說甚麼嗎?]
Jimmy說:
[應該沒有! 我也聽不懂吧!]
我說:
[聽不懂又沒關係,你們只要懂一件事情就好,
  那就是 玩 。一起玩,對吧! ]

只見兒子好像鬆了一口氣,點點頭。

他在出國第二天,因為有需要跟其他小孩一起玩的需求,
已經意識到語言的隔閡跟重要性。

這是我們此行歐洲自學之旅中,最重要的議題之一。
從生活中意識到語言的需求,
看看有沒有可能能夠誘發他想要自主學習語言的動機。
雖然如此, 但我們不急!

歐遊雜記-事前的行程規劃


2015年5月9日 3:07
對於用體驗式的旅行方式去感受當地的自然與人文差異,
這一點我跟我先生在小孩教育上是相通的,有一定的默契
但真正落實在歐洲旅遊上,就會實際遇到一些挑戰
例如,小孩想去的地方相差天南地北時,
如德北的Kiel潛水艇博物館 跟 義大利的羅馬競技場
這可是經費、交通、人力跟住宿上的安排大挑戰。
我也很想全部旅程就慵懶地躺在德國萊茵河畔或是多瑙河畔
度過我們難得的長假,多舒服啊!
,然我們也深深地清楚,依照台灣的工作環境,下一次我們能夠全家出國這樣長的時間
或許小孩都已經長大成人了,機會非常渺小,
想想離我跟我先生上次一起來歐洲都已經十幾年了。
所以,想發懶的我,也得稍微振奮一下,
別躺在河畔太多天!

一起規劃跟討論一個滿足大人跟小孩需求的旅程
是一件大工程
尤其是,老公想去的比兒子想的還誇張,(他說想去北極圈)
我當下第一個閃過的想法是  錢 跟 行李準備
那我不是春夏秋冬的衣物都要準備,天啊!
還是再跟大家好好討論討論,
畢竟學會取捨跟現實貼齊,這也是很重要的學習一環啊!

出國在即,但行程未定,
以前的我,應該會極度焦慮不安
但經過讀過阿德勒心理學者的書籍洗禮後
他說,攻頂不該是目的,半路上的風景才是重點 的 享受當下,活在當下心情
我會試著將心情在放鬆一點 標準放寬一點
只謹慎認真地專注在當下
至於要去北極圈還是義大利
就交給信用卡的信用額度來決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