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2日 星期一
我的頂番婆,我的人情味踩街記憶
從小時候就一直習以為常的習俗,直到快四十歲時才知道,這幾乎是台灣碩果僅存的文化活動遺產。頂番婆提燈踩街。
這已經是第五年我帶著兩個小孩參與我的小時候活動,每年都到我長大的地方,鹿港的頂番婆去提燈踩街。頂番婆是我的故鄉,每年踩街, 我走在那一家家的商家裡,對著他們講吉祥話,我是真的打從心底希望他們生意一直興隆下去,因為是他們這一個個的商家經營時間都比我還老,是這些老字號店家在撐起著這樣的習俗。
記得以前小時候,元宵節當晚,吃完飯後,小孩子很急著趕緊吃完飯準備出門去提燈籠。當時,我家很窮,我們都是用奶粉罐底部打一個鐵釘,以固定蠟燭用,頂端打兩個洞穿鐵絲,再準備棍子穿過去提著,燈籠就是這樣就地取材完成的。有的比較用心的會在鐵罐上打一個一個洞,當蠟燭點起來時,他就特別亮,但也特別容易熄火,熄火再點對當時是小孩的我們很麻煩的,得再拿一根蠟燭跟別人引火,再點燃自己的燈籠,被火燒到或是臘油滴到是常有的事。 當然也有人是用紙做的燈籠,小時候,有太多機會看到一個個紙作的燈籠燒掉,小孩臉哭到花掉。那畫面實在是......呵呵呵.....
我們當時在提燈籠的習俗中,到商家去提燈籠,燈是不准媳掉的,因為這是禁忌,所以排隊快輪到我說吉祥話時,都緊張地害怕蠟燭燒完了或是被風吹熄了。
我們到商家一定要說一句話 [ 添丁發財,燭仔一對來 ] (台語)。說對了,商家高興了,商家就會給我們小孩一對蠟燭,或是糖果。 當時,很窮,連要蠟燭都覺得很開心,願意去走很遠踩街要蠟燭。 但小時候一直說的這句話 [ 添丁發財,燭仔一對來 ](台語),其實並不是很懂意思,只知道大人教我們說,我就跟著說。印象中最深刻地是,幾乎每一年一定會被作弄,當我說 (台語)[ 添丁發財,竹仔一對來 ] ,有些大人就會故意作弄我說,[ 好,給你一對竹子] 。 拜託,在當時那個年代是不准說台語的,我哪說的清楚台語的 [ 燭仔 ] 跟 [ 竹仔 ] 。 這個記憶都一直很深刻地印在我的幼小心靈記憶中,當時覺得很羞赧,但現在覺得很有趣,這是鄉下地方老人家對小孩的作弄小動作,無傷大雅。
每走過一家商家,他們一定會拿簽字筆劃下專屬於他們看得懂的記號,以資辨識,不會重複領取,所以逛一個晚上下來,燈籠上是滿滿的字啊! 也算是一種戰績! 其實在採街中,最好玩的是,我們一定會探聽哪個商家發甚麼? 有發錢的,你會看到一群群人用跑的衝到到他家去排隊,跟現在的情形差不多,還有人會分配排隊工作,一組人去那邊,一組人在這邊排,看哪一隊先拿到,再過去另一隊排隊,這也跟現在差不多。 你說,這不是叫做插隊嗎? 怎麼可以...但,很奇妙的是,如果你親自來一趟頂番婆提燈籠踩街,你會發現,排隊的人都很友善,也不會吵說你怎麼可以這樣。 因為,大家都是來玩的,沒有誰多誰少,而且商家一定都會準備到夠足的量,讓每個人都能歡喜到他家去走春,真的,沒有人計較,也沒有人破口大罵。 最重要的是,這種踩街提燈籠活動,老少咸宜,大人也玩得很起勁。
現在,帶著小孩一起去走過小時候唯一的一家文具店、每月記帳銷帳的五金行、那賣了三十多年的鹹酥雞阿姨還在賣、從我少女時代就在的衣飾店阿姨依舊顧店中、店裡頭永遠擠滿電器的家電行、玉鳳宮前的廟埕有我每天上下學走過的必經之路..........還有,有時候會偷偷去花掉零用錢的柑仔店.......。
這樣清晰的小時候回憶,每年在正月十五,都讓我重新回憶一遍。謝謝這些叔叔阿姨們一代又一代地傳承著,只要你們一直傳承著,我就一定會每年帶著一團又一團的人回去我的故鄉,頂番婆。 讓大家知道,我之所以有人情味,是因為這個地方用最傳統的方式滋養著我長大。我也希望小孩在這個過程中,有種尋根的意味,以及學習到人情味。這些商家無償地供應玩具、禮物、遊戲、飲料、紅包、糖果...........是為什麼呢?
大部分都市人或許會解讀成想推銷,做廣告,希望你來我這裡消費...等等。
其實你們都錯了,請不要用這麼商業的角度來定義這個擁有豐富人情味的小城鎮。
頂番婆的商家只是喜歡過年期間(元宵還算是過年期間),熱熱鬧鬧地,人多氣就旺,你來我家幫我旺旺氣,走走春,商家今年一定會生意興隆,添丁發財。如是而已。
我的頂番婆,歡迎你們一起來品嘗人情味。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好棒的行程
回覆刪除